發布日期:2021-01-28 13:31:08   
企業如何更好地成長?個人怎樣在群體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當今世界瞬息萬變,日新月異,企業、個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如何生存和發展?
浙大網新總裁沈越日前接受了采訪,從認知與思維的角度,就企業和個人成長發展等方面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沈越總裁認為,人與人之間本質的差別,其實是認知與思維的差別。每一個人都依賴自己的認知與思維在生活和工作,每個人的所思、所想、所為都基于自身的認知和判斷,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認知買單。人的所有發展的極限其實都是認知與思維的局限。企業要有更快的進步,需要所有員工共同提高自己的認知與思維。
一、基本功:共識的思維與認知是共事的基礎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三觀不一致的人,彼此很難進行合作。認知不同,就像兩個人本該是接力賽,卻不在同一個跑道上交遞。容易出現“雞同鴨講”的局面,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換偏差,阻礙了信息流動和企業成長。
人生短短數十載,大家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要找到一幫你喜歡的、靠譜的人,一起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在人生道路上選擇與誰同行,比遠方更為重要。
但是如何與喜歡的、靠譜的人相處呢?人與人相處存在著四個層次:愉悅(心情舒暢,很好玩)、平淡(和平相處,過得去)、疲憊(相處很累,真難受)和仇恨(相互敵對,拼死活)。個人之間相處應該以彼此感到舒適為基礎。一個和諧向上的企業,內部員工以和平相處為基礎,追求相互的愉悅和舒暢。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身的認知世界中,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和思維買單。思考的深度決定人生的寬度。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增加自己生命的寬度,使自己生命面積最大。
而認知與思維有幾個核心問題我們不能回避。認知是否有對錯?很多問題并沒有對錯,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像個人與團體,甲方與乙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認知也不同。如同商場無善意、惡意,只有生意。有些互聯網頭部企業,當下全面進軍各行各業,有些人認為是資本的無序擴張,是弱肉強食的表現;有些人認為是自由競爭,不應該限制。再比如社會發展,是該注重效率還是注重公平?似乎很難區分對錯,事實上也并無對錯。
我們如何利用認知去做選擇?選擇是艱難的,也是無法回避的。完美只存在于幻想之中,遺憾才是本質。就好像從公司的角度看,是盈利更重要還是培育核心競爭力更重要?從項目審計的角度看,是總價重要還是盡快收回錢重要?從個人角度來看,是事業重要還是家庭重要?認知有無最優解?比如金融學的不可能三角形提出,收益、風險與流動性三者無法同時最優。所以要學會放棄,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要學會判斷輕重緩急,何為急事,何為緩事。有些事情緩則優,急則難成。要學會審時度勢,急事急辦,緩事緩辦。
二、進階秘籍:如何提高自身認知水平
沈越總裁認為,人的認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即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這種認知水平最可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意識不到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第二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即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第三層:“知道自己知道”
即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第四層:“不知道自己知道”
即永遠保持空杯心態。這種認知狀態是認知的最高境界,本質是認知的內在化,能夠基于內化的認知迅速做出判斷和決策。
人與人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處于認知的不同狀態,更值得深思的是,絕大部分人都處于第一層次,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碌碌無為。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能真正地成長,不斷學習,升級認知,實現跨越。
處在大變局時代的我們,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如果不保持這種自我歸零的心態,很難形成對快速變化的行業高階認知,更別提在不斷豐盈的認知中實現自我成長。
我們獲得認知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理論,二是實踐,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更要讀經典的書。讀書的主要目的是汲取知識和建立學習的方法論。和網絡文章不同,好書一般有相對完整的結構,較為清晰的邏輯鏈條。作者已將他獲取的信息提煉為知識,不僅易于我們吸收,而且有助于我們參照他的方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對信息進行分析和梳理,思考和總結事物間的邏輯關系,逐步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好地解決自己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處在信息社會的我們,每天都會受到大量的信息轟炸,但是這些信息是碎片化的,對于提高個人認知的邏輯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作用有限。
沈總舉例說,中國人對手機的迷戀幾乎是無以復加的。無論是在公交、高鐵、機場,還是街頭巷尾,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家里,總有很多人不停地盯著手機,有時甚至因此發生交通事故。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如果繼續依賴網絡,將其作為知識的主要來源,那么最終只能獲得碎片化、無組織的信息。如果把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錯誤地、自滿地當成了知識,我們就可能變得越來越無知,甚至喪失認知的能力。
行萬里路,就是多見識。同時也要與高人多交流,通過對外求教,拓展自身視野,從高人的實踐中汲取養分。實踐與交流后要及時進行深度思考,將積累到的經驗和感悟內化,升級自己的認知。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定能“慧眼如刀”,“入木三分”。
清楚了認知的獲取來源,仍需提升認知與思維具體的方法論。第一招是需培養自己全面看問題的能力,不能盲人摸象,要縱觀全局全面系統地看問題。
第二招是學會去偽存真的能力,不被信息海洋中的浮云遮住雙眼,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終招是需提高自己的復盤能力,《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從過去的經歷中復盤,為成功總結秘訣,為失敗歸納陷阱。“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將復盤能力融化在血液里,在復盤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秘技。
三、終階絕招:六脈神劍與君共勉
首先,多思考、勤思考。正如《左傳》所言:“政如農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思考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遇見了這個問題,想解決問題,便開始了思考的過程。行動是思考的外延,人類憑借思考才能得以發展。被互聯網信息包裹著的人們,已經開始出現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喪失的征兆。比如對于同一件事,網絡上時常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是到底誰對誰錯呢?因為缺乏判斷能力,有些網民與讀者會感到困惑。這個判斷能力就是我們所講的認知能力,而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分析和總結的框架。企業發展中,SWOT分析和波特競爭戰略模型都是大家可以利用的分析思考框架。
第二,學會認知自我。人們一般都奇怪,我不了解自己嗎?但是“人貴有自知之明”,“貴”就是稀少。網新人能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高認知與思維水平,認識自己認清自己。時常詢問我是誰?我能干什么?我在組織中起什么作用?認識自己,認知自我,才能精準定位自己,找準努力的方向。
第三,提高自己看清問題本質的能力。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能夠立足全局,系統全面地看問題,切勿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第四,要貴在堅持。成功者與平庸者之間的差距,只在一個堅持上。所謂“一萬小時定律”便是如此,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卓越的必要條件。正如北島詩里所寫“執著于理想,純粹于當下”。
第五,要不斷加強學習。白天干活,晚上讀書,有仗就打,無仗備戰。通過學習,慎思明辨,不被大眾的聲音綁架,不理會隨波逐流者的話。聽之,辨之,有自己的判斷。培根曾說讀書是為了思考和權衡。讀書可知天地之廣大,知人心之充盈。讀書和思考可以建立對世界之理性認識,從而培養我們“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六,有終局思維能力。常問自己最終希望得到什么,在面對很多選擇的時候,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來決定當下的選擇。想清楚自己三年內的目標,十年內的目標。再分析自己有什么?是學歷還是人脈等。自己要什么?要錢還是經驗、平臺等。自己缺什么?缺資金還是技術等。自己愿意付出什么?愿意付出時間還是精力。
近年“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出,整個世界充滿著百年不遇之變局和不確定性。沈總在2020年初公司業務會議上曾指出:2020年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世界的不確定性。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僅靠優秀領導的經驗是不夠的,僅靠少數人學習也是不夠的,學習型企業的進步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學習進階。
企業的未來、個人的未來,將由認知和思維能力決定,認知和思維代表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別。企業家的認知和思維決定企業的成長空間,政治家的認知和思維決定國家的未來。我們個人的成長也一定是與我們個人的認知與思維息息相關。沈越總裁最后希望網新人能夠勤加學習認知與思維秘籍,不斷修煉自己的認知與思維能力,鍛煉自己系統思考的能力,能夠避其表而思其源,更好地適應未來更為復雜的環境,齊力推動浙大網新這個運轉了20年的學習型企業進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