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08-13 14:40:29   
在北京,“勁松模式”被列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政策機制研究范圍并進行推廣。作為老舊小區改造的探路者,勁松堪稱老舊小區改造的“小崗村”,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物業服務“先嘗后買”等經驗做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8月5日,中國建設報社社長王勝軍帶領報社老舊小區改造調研組來到北京市朝陽區,調研“勁松模式”并進行座談交流。
何為“勁松模式”?
在朝陽區勁松街道勁松二區209號樓附近,殘存了幾十年的雜亂停車棚搖身一變成了時尚的“匠心工坊”,為附近居民提供針頭線腦、換配鑰匙等便利生活服務。在這里,有千余平方米閑置空間像“匠心工坊”一樣被激活,煥然一新的百年義利便利店、美好會客廳、社區老年食堂等不僅開拓了盈利空間,更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多舒適便利服務。
![]()
這是“勁松模式”的一個縮影。閑置空間被賦予新生命背后,是黨建引領下居民、政府、參與改造社會資本共同締造的成果,這種充分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和決策模式,是“勁松模式”的底層邏輯和生命力所在。
![]()
老舊小區改造是從拓展增量到優化存量的重要轉變,在補短板的同時,還要把社區中錯配的人群、功能和業態重新進行適配,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帶動居民參與,如何在已有規劃和建筑基礎上進行最優化改造,如何探索商業模式讓前期投入算得過來賬,這些都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的難題。
“勁松模式的成功實踐得益于街道政府的全力支持,老舊小區改造涉及眾多部門,街道政府發揮‘穿針引線’作用,為有效溝通創造了有利條件。”愿景集團總裁倉梓劍說,“勁松模式”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所有改造內容都要經過居民討論同意。在改造過程中,一個乒乓球場頂棚設計就做了十幾個方案,努力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認可。